支部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支部建设 >> 正文

坚持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道路

2021年10月21日 14:34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共同富裕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要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我们党适时提出,在新的征程上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更好地解决新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需要。坚持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同时也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

1、实现共同富裕彰显历史自觉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是中国人民的孜孜追求。在党带领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便深深印刻上了共同富裕的鲜明底色。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国弱民穷,贫富分化严重。面对这样的突出问题,强国富民、实现现代化成为当时最迫切的历史要求。然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缺乏发展现代化的环境,更无力改变这种积贫积弱的落后现状。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站起来”完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为加快国家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境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强保障。

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百年奋斗的目标追寻。中国共产党一成立,便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1921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宣讲时即提出了“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的社会主义设想。党的一大提出的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等内容,都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没收地主土地”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措施,帮助穷苦百姓翻身得解放,就是为了让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明确提出共同富裕,在“先富带动后富”中探索共同富裕之道,在强调公平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在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深入推进共同富裕。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党对人民作出的新的庄严承诺,深刻表明了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坚定决心和勇气。

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腐朽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这一史诗的灿烂篇章。

2、实现共同富裕增强理论自信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能否坚持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路,探索出一条实现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道路,将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实现共同富裕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集中展现。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十月革命后的百年社会主义进程,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在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性质与方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其享有者。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因此,社会主义本身就包含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就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沿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轨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实现共同富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理想追求,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正理念,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核深深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作为一种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观念表达,共同富裕深刻体现了社会发展与财富分享之间的内在关系。简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就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然后依据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共同走上美好幸福之路,普遍过上富足优裕的生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支撑和思想启迪。

实现共同富裕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超越。现代化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必然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曾经很长时间里,由于资本主义率先启动和实现现代化,西方现代化道路被奉为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西方现代化理论被视为指引现代化的唯一真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实践,突破了西方国家主导和干涉广大发展中国家通往现代化的路径,证明了实现现代化没有普世样板和固定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少数人享受现代化成果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消除了资本主义原有的对抗性和内在的激烈矛盾,从社会内部消弭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以及由此反映在阶级关系上的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同时也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借助殖民掠夺、殖民扩张造成的对殖民地国家在资源、财富、环境、人力等多方面的流血和牺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超越。

3、实现共同富裕凝聚实践伟力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是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道路,将最广泛地凝聚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实现共同富裕是推进高效能治理的内在要求。高效能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导向,彰显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实现共同富裕,归根结底在于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以高效能治理优化社会环境,激发内生动力,夯实物质基础,缩小城乡、区域、收入“三大差距”。回望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中国发展的短板,农民的贫困一直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的难点所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党和国家将政之所向直指“三农”问题,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尤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提出和实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减贫智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中国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因此,我们要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高效能治理,更有效举措,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承载。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聚焦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强调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强调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通过实现共同富裕,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和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凸显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当前,随着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涌现和行动升级,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世界各国经济走势持续低迷。面对这种局势,我们党果断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全球大市场,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现实承载和目标路径,继续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不断挖掘民众消费需求潜力,解决好民生短板带来的困扰,就一定能够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坚实支撑。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中国式现代化最终是人的现代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实现共同富裕从人民立场出发,更加关注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期望和憧憬。着眼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即以民生为根,人人有就业;以民富为要,个个有收入;以民智为先,家家有技能;以民享为重,人民有尊严,突出反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广泛地凝聚起了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同时,只有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才能享有更加公平的发展权和发展机会,才能不断满足自身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推动自我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上一条: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下一条:对外合作处党支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榆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专题会议

关闭

郑州科技学院对外合作处

      地址:郑州市二七区马寨工业园学院路1号实验中心417

    联系电话:0371-56150944、0371-67860134